100%

【台灣文獻叢刊·第237種】崇相集选录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37 種】

  崇相集選錄

  .作者:董應舉、茅瑞徵、朱國楨、李凌雲、張燮、吳偉業、顧祖禹、陳仁錫

  .原書頁數: 0144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三七種「崇相集選錄」

  本書(一冊一四四面八六、四○○字)不分卷,董應舉撰。應舉字崇相,福建閩縣人;明萬曆戊戌(二十六年)進士,歷官至工部侍郎兼戶部。其在任官期間,並曾兩度回里:一在萬曆四十年代前期,以告歸;一在崇禎之初,落職閒住。前一時期,適在日人村山等安侵略臺灣前後;後一時期,乃值鄭芝龍受撫及其任勦「海寇」之時。先後在籍,禦倭、勦寇均與其事。所著「崇相集」,先於萬曆四十年上有「嚴海禁疏」,其後並有籌倭、防寇各議以及與沈有容、黃承玄、韓仲雍、南居益、熊文燦諸當事論時事書,均為明代閩海與臺灣有關之難得史料。本書計選文五五篇,就中以「嚴海禁疏」、「籌倭管見」、「黃中丞(承玄)勘功揭」、「中丞黃公(同前人)倭功始末」及「與熊撫臺(文燦)書」等篇,特具史料仍值。書末,並搜選茅瑞徵「皇明象胥錄」「日本」、「琉球」、「和蘭」、朱國禎「湧幢小品」「東湧偵倭」、「明神宗實錄」「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李凌雲奏」、張燮「東西洋考」「逸事考」(一則)、昊偉業「綏寇紀略補遺」「漳泉海寇」、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彭湖嶼」、「琉球」、陳仁錫「皇明世法錄」「閩海」、「彭湖圖說」、「攻夷紀」、「備紅夷議」等篇作為「附錄」。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崇相集選錄目錄

  3  嚴海禁疏(萬曆四十年十月吏部文選司員外董應舉題)

  4  答沈寧海(壬子)

  5  答俞將軍(壬子)

  6  與呂益軒(壬子)

  7  答沈將軍

  8  答呂益軒(癸丑)

  9  答呂益軒(癸丑)

  10  答徐按院(乙卯)

  11  籌倭管見(丙辰)

  12  答葉閣下

  13  答曾明克

  14  答黃撫台

  15  與畢見素

  16  答韓璧老海道

  17  與韓璧哉

  18  與黃玉田方伯

  19  答韓晉之

  20  與黃玉田

  21  與韓海道議選水將海操

  22  與黃玉田

  23  與黃玉田議城慶石

  24  答蔡虛台

  25  與海道議看航建牙

  26  與沈寧海書

  27  答沈寧海

  28  與南二太公祖書

  29  與南二太公祖書

  30  答朱軍門書

  31  福海事

  32  米禁

  33  福寧海事

  34  黃中丞勘功揭

  35  中丞黃公倭功始末

  36  諭嘉登里文

  37  漫言

  38  浮海紀實

  39  福海圖說(福海者,福州暨福寧海也;南北凡千七百里有奇)

  40  福海寨遊說

  41  與熊撫台書

  42  與熊撫台書

  43  寄張蓬玄

  44  與海道徐公書

  45  與朱未孩書

  46  與方伯朱公祖書

  47  與馬還初書

  48  答金遊擊書

  49  報軍門熊公書

  50  謝按院張公書

  51  與郭噩吾書

  52  寄馬還初書

  53  與馬還初書

  54  與熊撫台書

  55  答張邑侯書

  56  答問防海事宜、光澤善後實行保甲、開洋利害諸款

  57  閩海事宜

  58  附錄一(茅瑞徵「皇明象胥錄」選錄)

  59  日本

  60  琉球

  61  和蘭

  62  附錄二(朱國禎「湧幢小品」選錄)

  63  東湧偵倭

  64  附錄三(「明神宗實錄」選錄)

  65  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李凌雲奏

  66  附錄四(張燮「東西洋考」選錄)

  67  逸事考(一則)

  68  附錄五(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選錄)

  69  漳泉海寇

  70  附錄六(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選錄)

  71  彭湖嶼

  72  琉球

  ●弁言

  明末閩人董應舉(字崇相)著有「崇相集」,集中頗有關於當年閩海史事之記述,洵為探究明代與臺灣關係史極為難得之文獻。應舉籍閩縣,萬曆戊戌(二十六年)進士,歷官至工部侍郎兼戶部。在其任官期間,並曾兩度回里:一在萬曆四十年代前期,以告歸;一在天啟末年至崇禎之初,落職閒住。前一時期,適在日人村山等安侵略臺灣前後;後一時期,乃值鄭芝龍受撫及其任剿「海寇」之時。應舉先後在籍,禦倭、剿寇均與其事。先於萬曆四十年上有「嚴海禁疏」,其後並有籌倭、防寇等各議以及與沈有容、黃承玄、韓仲雍、南居益、熊文燦等諸當事論時事書。特為選錄編次,並附以其他載籍有關資料,輯成此書。

  首列「嚴海禁疏」,系為備倭而作。明代倭患之始末,茅瑞徵著「皇明象胥錄」「日本」篇所述甚詳;因並與「琉球」、「和蘭」諸篇收入「附錄一」,用資查考(另有張燮著「東西洋考」「日本」等篇,已見「文叢」第一一九種「諸蕃志」附錄,並可供參閱)。

  其次,所錄萬曆四十四年「籌倭管見」篇,首有『倭垂涎雞籠久矣』之語,為針對倭伺臺灣之策。按茅著「日本」篇:『雞籠淡水,一名東番云』。「明史」:『其地名臺灣,密邇福建』(均見下文所引)。蓋前此萬曆三十年,倭嘗據其島,「島夷」及商、漁交病,浯嶼偏將沈有容率師過澎湖破之(詳見「文叢」第五六種沈有容輯「閩海贈言」「平東番記」諸篇)。其後,茅著「日本」篇有云:『(萬曆)三十七年,……薩摩州並琉球,聲取雞籠淡水,噬閩、廣』。由於由來有漸,於是乃有是年村山等安侵台之舉。

  關於等安之侵台,在文獻上固無完整之記載;但由於本書所錄崇禎三年「黃中丞勘功揭」及「中丞黃公倭功始末」二篇追述等安侵台失敗後餘船犯閩之經緯,略見端倪。至其個中情況,須於他籍分別求之。等安侵台之訊,明廷先得之於琉球。茅著「琉球」篇云:『萬曆四十四年五月,中山王尚寧遣通事蔡■〈厂外墨內〉報倭造戰船五百餘,脅取雞籠山島夷——雞籠淡水,一名東番云』。王鴻緒「明史稿」「琉球」篇亦有云:『萬曆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雞籠山之謀——其地名臺灣,密邇福建。尚寧遣使以聞,詔海上警備』(張廷玉等「明史」同,並見「文叢」第一九六種「流求與雞籠山」所收)。至於等安之舉措,茅著「日本」篇僅云:『始,(德川)家康𢵧焉窺南鄙,而長崎之酋曰等安——即桃員者得罪家康,懼為所滅,請取東番自贖;遂令次子秋安連犯閩之東湧、大金』。其侵台經過,誠乏較詳之紀錄,而犯閩行動,卻於「中丞黃公倭功始末」中見之。是年五月,等安部下明石道友船泊東湧,擄福建巡撫黃承玄所遣偵使董伯起去;稍後,遂有料羅、大金之失事。明年四月,道友等送伯起歸,由水標參將沈有容撫之。未幾,有倭酋桃煙門者自浙犯閩東沙,又因道友以降(董伯起之偵倭,朱國楨著「湧幢小品」撰有「東湧偵倭」篇,並收作「附錄二」)。其間,另有海道副使韓仲雍至小埕召倭譯審情實一節,見於「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及張著「東西洋考」「逸事考」篇轉載「款倭詳文」(分見「附錄三」及「附錄四」)。當時道臣曾詰以何故侵擾雞籠淡水?何故謀據北港(臺灣地)?何故擅掠內地與挾去伯起、後送還伯起及侵奪琉球等事,道友俱以甘言對。首答何故侵擾雞籠淡水稱:自平酋(按指平秀吉)物故,國甚厭兵。惟常年發遣十數船,挾帶資本通販諸國。經過雞籠,頻有遭風破船之患;不相救援,反掠我財。乘便欲報舊怨,非有隔遠吞占之志也。次答何故謀據北港稱:通販船經由駐泊,收買鹿皮則有之,並無登山久住意。或漁捕唐人,見影妄猜;或仇忌別島,生端唆害。又次答何故擅掠內地稱:國王嚴禁,不許犯天朝一草一粒。緣各商趁風飄入浙、閩,不得已沿途汲取山泉;官兵既「劫賊」相待,因而格鬥,未免殺傷。且各商去國遠,不必謹守國法;有信附舟唐人恐嚇起釁者,有被劫海唐人教誘取利者,國王實不知聞,聞則必根查之而種誅之。董伯起親見舊年同道友來擄去漁人張士春、歐達老船眾五十輩,今盡監繫;待回報,行戮是也。又次答何故挾去伯起稱:上年彼國發商船十一只阻風失蹤,其二船系島酋親子(按指等安次子秋安),至今未還;其七船,與浙兵纏住廝殺。惟道友二船先到東湧,遇小漁船,浼代樵汲並作眼目;詢知軍門黃都爺多撥兵船、火器,系韓海道新行訓練,十分精利。於漁船叢中,覺察伯起有異;質問,系是海道中軍官人。禮請過船,同到日本:一則欲待官兵追及,央其分剖;一則藉此歸報國王,明非逗留——實不敢輕慢。又次答何故送還伯起稱:總攝嗣位未久,每念四夷皆通天朝而彼獨隔絕,先世亦常列名職貢而後乃棄捐,心中時常以為恥憤。今因送到伯起,辭氣耿介,愈仰中華人物。始悟每年輕舟越販,峨冠進謁,或為衙門差官以求供饋、或領互市價值竟至脫騙,皆骫法小民;使小國慕化之心有負,而天朝「字小」之恩未沾。今幸撥雲見日,自願輸忱。春信風柔,始差道友等送回。至恭進表文,經沈參將諭以「不合體式」,願帶繳回矣。又次答何故侵奪琉球稱:系薩摩酋陸奧守恃強擅兵,稍屬役之;今歲輸我王,不過銀米三千。收利幾何而不忍割出,但須轉責該島耳。至詢其來意何求?據稱送還華官,得一公文回報——圖好體面、傳好名聲,別無他求。但願自後鑑我倭人船眾,止是通販,不是行劫;官兵相遇,莫輒鬥殺!最後,海道諭以『上年琉球來報汝欲窺占東番北港,傳豈盡妄!天朝因汝先年有交通胡惟庸之事、有擅遣宋素卿在驛鬨殺之事、有誤信汪五峰頻年入寇之事,近年有平秀吉侵擾高麗之事,疑汝嫌汝,懸示通倭禁例益嚴。其實遠嶼窮棍挾微資、涉大洋,走死騖利於汝地者,弘綱闊目,尚未盡絕。汝若戀住東番,則我寸板不許下海、寸絲難望過番,兵交之利鈍未分,市販之得喪可睹矣。歸示汝主,自擇處之』!道友所答,無論其可靠性如何,其中確已提供不少研究資料。至韓道諭倭之言,更足道出當年海上紛擾之關鍵所在(所謂「先年」、「近年」諸事,參閱上引「日本」篇)。基上引述,可知所錄應舉前一次回籍時所著其他各篇,甚具史料價值。至於東沙降桃煙門事,「閩海贈言」另有記述與歌頌;即應舉亦有「總理水軍參將題名碑」一文與「沈將軍歌」、「送沈將軍提兵登萊」及「贈沈寧海將軍破倭東番二首」諸詩輯入,略記其事。

  再次,關於鄭芝龍受撫及其後平剿「海寇」事。按芝龍受撫,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有「鄭芝龍受撫」篇,已收在「文叢」第三五種彭孫貽著「靖海志」「附錄」中;至當年對於「海寇」「用戰、用守、用間諜、用招安、用解散、用誘購」,其間「曲折微妙」,另有「文叢」第三三種曹履泰著「靖海紀略」盡道其然。本書所選與熊文燦以及其餘諸人書,亦能藉悉當事者之用心。芝龍在天啟五年初起時不過數十船,翌年(六年)而一百二十隻、七年遂至七百,迄崇禎元年受撫前合諸「海寇」計,船且及千(約見所錄「米禁」篇)。用能撫之以剿他寇,確為當年閩海一大事。應舉後一次回籍時所著各篇,以當時人述當時事,其史料價值亦不亞於「靖海紀略」。「附錄五」收有吳偉業著「綏寇紀略補遺」「漳泉海寇」篇,備供參閱。

  此外,本書對於當年閩海上另一大事天啟間荷蘭人侵據澎湖事涉及較少,因是時應舉服官在外,僅有與南居益二書而已。荷蘭侵澎事,「文叢」已輯有第一五四種「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一書;茲又收有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彭湖嶼」篇(另加「琉球」篇)及陳仁錫輯「皇明世法錄」「彭湖圖說」及「攻夷記」、「備紅夷議」諸篇(另加「閩海」篇),分作「附錄六」及「附錄七」(茅著有「和蘭」篇,已如上述見「附錄一」中)。

  「崇相集」板本原不止一種,本書系據民國十七年閩人林煥章重刊本選錄。原書分疏、啟、議、書、傳、序、壽文、志、記、碑、銘、頌、雜文、祭文、墓誌銘、詩諸門類,而殿以「大學略」。全書分裝六冊,惜所得之本缺後三冊,傳以下皆未見。所錄系就疏、議、書三門中選出,傳以下姑付缺如。惟如上述,「閩海贈言」所收之碑文與詩章,當為其碑、詩兩門中之作。至本書正文篇次之編排,「嚴海禁」一疏撰作較早,列為首篇;書札大致一如原編,系按年代為序者;而議論則酌其先後,分別與書札配合。故就整體而言,即將疏、議、書混編,而依年代為次第。(吳幅員)

  ●崇相集選錄目錄

  嚴海禁疏…………………………………………………………………………………(一)

  答沈寧海…………………………………………………………………………………(四)

  答俞將軍…………………………………………………………………………………(五)

  與呂益軒…………………………………………………………………………………(五)

  答沈將軍…………………………………………………………………………………(六)

  答呂益軒……………………………………—…………………………………………(七)

  答呂益軒…………………………………………………………………………………(八)

  答徐按院………………………………………………………………………………(一○)

  籌倭管見………………………………………………………………………………(一一)

  答葉閣下………………………………………………………………………………(一四)

  答曾明克………………………………………………………………………………(一四)

  答黃撫台………………………………………………………………………………(一六)

  與畢見素………………………………………………………………………………(一六)

  答韓璧老海道…………………………………………………………………………(一七)

  與韓璧哉………………………………………………………………………………(二○)

  與黃玉田方伯…………………………………………………………………………(二一)

  答韓晉之………………………………………………………………………………(二四)

  與黃玉田………………………………………………………………………………(二五)

  與韓海道議選水將海操………………………………………………………………(二六)

  與黃玉田………………………………………………………………………………(二七)

  與黃玉田議城慶石……………………………………………………………………(二九)

  答蔡虛台………………………………………………………………………………(二九)

  與海道議看航建牙……………………………………………………………………(三○)

  與沈寧海書……………………………………………………………………………(三一)

  答沈寧海………………………………………………………………………………(三三)

  與南二太公祖書………………………………………………………………………(三四)

  與南二太公祖書………………………………………………………………………(三六)

  答朱軍門書……………………………………………………………………………(三七)

  福海事…………………………………………………………………………………(三九)

  米禁……………………………………………………………………………………(四一)

  福寧海事………………………………………………………………………………(四五)

  黃中丞勘功揭…………………………………………………………………………(四六)

  中丞黃公倭功始末……………………………………………………………………(四七)

  諭嘉登里文……………………………………………………………………………(五○)

  漫言……………………………………………………………………………………(五一)

  浮海紀實………………………………………………………………………………(五六)

  福海圖說………………………………………………………………………………(五九)

  福海寨遊說……………………………………………………………………………(六二)

  與熊撫台書……………………………………………………………………………(六四)

  與熊撫台書……………………………………………………………………………(六六)

  寄張蓬玄………………………………………………………………………………(六九)

  與海道徐公書…………………………………………………………………………(七二)

  與朱未孩書……………………………………………………………………………(七三)

  與方伯朱公祖書………………………………………………………………………(七四)

  與馬還初書……………………………………………………………………………(七五)

  答金遊擊書……………………………………………………………………………(七六)

  報軍門熊公書…………………………………………………………………………(七七)

  謝按院張公書…………………………………………………………………………(七八)

  與郭噩吾書……………………………………………………………………………(八○)

  寄馬還初書……………………………………………………………………………(八二)

  與馬還初書……………………………………………………………………………(八三)

  與熊撫台書……………………………………………………………………………(八五)

  答張邑侯書……………………………………………………………………………(八六)

  答問防海事宜、光澤善後實行保甲、開洋利害諸款………………………………(八九)

  閩海事宜………………………………………………………………………………(九一)

  附錄一(茅瑞徵「皇明象胥錄」選錄)

  日本……………………………………………………………………………………(九七)

  琉球…………………………………………………………………………………(一一一)

  和蘭…………………………………………………………………………………(一一八)

  附錄二(朱國禎「湧幢小品」選錄)

  東湧偵倭……………………………………………………………………………(一二一)

  附錄三(「明神宗實錄」選錄)

  巡按福建監察御史李凌雲奏………………………………………………………(一二三)

  附錄四(張燮「東西洋考」選錄)

  逸事考(一則)……………………………………………………………………(一二五)

  附錄五(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選錄)

  漳泉海寇……………………………………………………………………………(一二九)

  附錄六(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選錄)

  彭湖嶼………………………………………………………………………………(一三一)

  琉球…………………………………………………………………………………(一三三)

  附錄七(陳仁錫「皇明世法錄」選錄)

  閩海…………………………………………………………………………………(一三五)

  彭湖圖說……………………………………………………………………………(一三九)

  攻夷紀………………………………………………………………………………(一四一)

  備紅夷議……………………………………………………………………………(一四三)